用“city walk”的方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丰顺县大龙华学校“红色传承·少年先锋”大思政课研学实践营的师生,行走于大学校园,穿梭在广州大街小巷,走“读”城市红色印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第一站 打卡白云校区图书馆
白云校区图书馆于2023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2万平米,拥有丰富的图书馆藏和学习空间。共7层,各楼层用于阅览、自习、电子资源等不同用途,贴近学生需求。
大堂设有多面柱状电子屏幕,同学们在图书馆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电子屏搜索书籍和在线答题。中心设有小型图书馆,放置最新出版书籍供师生阅览。天顶有椭圆形吊廊设计,形状酷似种子,寓意着万物生长始于种子。同时学生自习的桌子上同样装饰着绿色的台灯,呈T字形,也预示着种子破壳发芽,强调了学校教育的发源和学生成长的根本。
在正中心设有电子书法屏幕,可以利用书桌上的毛笔,直接在电子屏幕上书写毛笔字,挥洒“笔墨”。大龙华谭庆苏同学即兴写下“大龙华”三个字留念,现代感十足。
第二站 踏访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坐落在珠江南岸,毗邻海珠桥,是依托1996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大元帅府旧址而建的纪念馆,是孙中山先生于1917至1925年期间在广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权,其中两次开府办公的地方,不少对革命事业有重大影响的决定都是在这里产生,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成功运用统一战线这一革命法宝并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见证地。同学们踏寻这片土地来感受红色革命文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品质和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参观了馆内“捍卫共和复兴中华——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吾志所向—往无前——孙中山早年的奋斗历程”等主题陈列,并游览了孙中山同志的起居室、会客厅、电报室等生活场所,这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去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革命精神和治国理念。在游览过程中,讲解员还为同学们分享了孙中山先生的一个小故事——喜欢写“天下为公”的字帖送人,这让同学们不禁好奇发问,在讲解员的解释下,同学们才了解到其中缘由,深刻地体会到孙中山先生的远大抱负,以及他为实现远大抱负如何身体力行,同时也认识到要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视野,并且帮助他们从孙中山先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培养家国情怀。
在游览活动的最后,讲解员带领同学们齐声读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四句话,这四句话表明了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热衷和执着,为推翻封建社会,建立新中国而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决心。同学们通过齐读领悟其中内涵,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不易,更学会了面对困难挫折要有不言败的精神。
一段段音像史料、一张张泛黄照片、一页页原始手稿、一件件珍贵文物,都将同学们拉回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长河之中。“这可比坐在教室里的课堂有意思多啦!更立体!更直观!”谭锦彬同学兴奋地说道。
第三站 解锁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革命眷侣,伉俪佳话。一进入馆内,便能看到廖仲恺与何香凝先生的汉白玉像以及两位先生的座右铭。廖仲恺先生手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香凝所作“哀思唯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两句座右铭诠释了两位先生高度统一的精神追求。这对革命伉俪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求学报国,投身革命。1903年后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二人陆续开始旅日留学生活。廖仲恺与何香凝在日本东京结识了孙中山,此后,夫妇二人便追随孙中山,踏上了艰辛的民主革命之路。 他们建树了光辉的业绩,在革命道路上坚守原则,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令人尊敬。
心承先志,鞠躬尽瘁。在父母的教育熏陶之下,廖承志积极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廖承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开拓新中国的侨务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加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廖仲恺为什么在遇刺之前收到确切消息自己可能有生命危险,他还执意前往参加会议?”“廖承志为什么在国民党监狱里仍然能画出富有幽默感的漫画?”“何香凝先生为什么在知道会得罪蒋介石的情况下,还要寄裙子给蒋介石,讽刺蒋介石对日本人的不抵抗政策?”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秦抗抗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场生动且深刻的思政微课。
“置身于现场,聆听老师讲解廖仲恺先生的贡献和成就,仿佛亲眼见证了廖仲恺先生的革命历程,让我们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研学实践营刘筱谈及听课感受时表示,“广州不愧是一座英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