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梅教授作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报告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11-11   浏览次数:

11月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行政楼西704会议室举办德新讲坛第二十一讲,由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概论”分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全国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吴春梅主讲,题目是“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翁礼成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立彬教授、副院长秦抗抗及部分思政课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吴春梅教授的讲座以问题为导向,从学术研究的选题出发,指出所选议题须为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同时注重实地调研和提前介入。吴教授综合自身所主持的新农村社会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理性选择视阈下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农民互助新论的中国式建构研究三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得出公共性是中国制度优势的竞争高地,将申报历程与选题技巧娓娓道来,得出开展乡村问题的研究需用马克思主义学科视角的结论,指出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的理论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机会在于联动或集成。吴教授将乡村振兴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如何组织农民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如何兼顾发展活力与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乡土价值重塑、乡村结构断裂中的乡村振兴主体培育、全球治理视阈下的制度竞争及相关问题。吴教授深入地阐述了新时代农民守望相助的存续问题,其中包括新时代农民守望相助的诉求,由邻里帮扶、利益反馈与熟人规范的传统内涵向合作互助、利益互换与公正法治的现代内涵转型;梳理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守望承袭与互助固化、新时期的守望消解与契约建构、新时代的守望悬浮与合作互助、阶段性的情理退法理进的演变趋势得出农民守望相助的存在逻辑;指出新时代的农民守望相助的呈现方式逐渐演变为自发与自主、内生与外嵌、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伦理本位与经济本位、生存理性与发展理性多种形式的组合;农民守望相助的存续之困产生的原因在于农村社会重自主轻控制、重权利轻义务的不彻底的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组织感召力的作用一度受限;农民守望相助存续之困的表征在于传统守望相助生人受助缺位、法理缺位、公共领域缺位和现代守望相助弱者受助缺位、情理缺位、农民互助的供给碎片化和受体受助碎片化;得出新时代农民守望相助的存续策略在于加快推快农民守望相助的传承发展、着力创造农民守望相助的生成条件、致力完善农民守望相助的新机制。

关闭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24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邮编:510225 E-mail:skb@zhku.edu.cn电话:020-89003211

版权所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